![](http://www.qrv8.com/wp-content/uploads/zufubiji.jpg)
1、八字是否需求真太陽時?古代是怎樣確認的???
古人罕見掛鐘,用的是太陽在天空中的軌道來定時辰,所以一定是真太陽時,而不是北京時刻.
地上插個樹枝,看地上的投影,就這原理.
夜里也有可看時刻的法,不多說了.
有的命理師考慮,有的不考慮
不是缺啥就要補啥,而是需求啥補啥
這是玄之又玄的東西,我不敢說它一定是迷信,但假如是對我國古代形而上學沒有一個理性的知道的話是主張不要陷的太深,不光幫不了你反而害了自己。
用你地點地的真太陽時核算,用北京時刻的話要加地理經度差校對的,1度對應4分鐘。
2、算八字用真太陽時仍是北京時刻呢?古時沒真太陽時也沒北京時刻,古人怎樣定時辰呢?莫非只看當地日照?
算八字有必要用真太陽時,古時便是用真太陽時,古人定:日出卯,日落酉,日正午,古人立桿測日影便是定時辰,現在西安咸陽河南等地還保存多個古代的日影臺,你說對了,看當地舊照便是真太陽時,現代說法"時差".
切當的應該按【真太陽時】算。
即:真太陽時=平太陽時+真平太陽時差。凡定生時,有必要依照其出世地點,推算出當地的平太陽時,再依據平太陽時推算出真太陽時為準,不能簡略地沿襲北京時刻 真太陽時簡略的說,便是按太陽實在的方位來定時辰。
比方太陽在頭頂,古時稱為午時。即12點左右。
切當的應該按【真太陽時】算。
即:真太陽時=平太陽時+真平太陽時差。凡定生時,有必要依照其出世地點,推算出當地的平太陽時,再依據平太陽時推算出真太陽時為準,不能簡略地沿襲北京時刻 真太陽時簡略的說,便是按太陽實在的方位來定時辰。
比方太陽在頭頂,古時稱為午時。即12點左右。 北京時刻是12點,太陽在北京的上方,但對新疆來說,這個12點太陽還在清晨的方位 假如北京時刻12點在新疆出世,則不能按這個12點來核算,有必要換算成真太陽時,也便是太陽實在地點的方位所應該對應的時辰。比方或許是8點左右,也就應該按辰時而不是午時核算 而咱們一般所說的出世日期,都是說的是東八區北京時刻,并不是咱們出世地的實在的當地時刻。故此,咱們有必要換算成實在的、依據太陽聯系確認的時刻。 不然,現在北京時刻是艷陽高照的午時,而地球反面的美國或許正是漆黑一片的晚上子時,咱們總不能用北京的午時來給美國朋友核算吧?
所以報出 出世地點,和出世地的出世時刻,經過出世地的經緯度就能核算出真太陽時。
3、古人是怎樣確認一天中的時辰的?有所謂一致的“北京時刻”嗎?
時辰乃是類象,日出為白日開端,日落為夜晚開端。日出為卯時開端,日落為酉時開端。因為晝夜長短的紛歧,因而晝夜時辰的單位長度也紛歧。如上所說,晝夜時辰的長度需求分隔核算。不能只要一個時辰長度,而要辨明晝夜。附:十二時辰在西周時就已運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傍晚、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明,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4、古人怎樣確認時刻呢
古時計時東西有許多中,常見的有兩種,一是“日晷”,二是“漏”。
日晷是以太陽影子移動,對應于晷面上的刻度來計時。日晷也是經過觀測日影計時的儀器,首要是依據日影的方位以確認其時的時辰或刻數。從出土文物來看,漢曾經已運用日晷,在機械掛鐘傳入我國之前,日晷一直是一般運用的計時器。日晷的首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針和刻有刻線的晷面組成,跟著太陽在天空運轉,晷針的投印象掛鐘的指針相同在晷面上移動,就能夠指示時辰。 我們應該在北京故宮里和觀象臺上見過。
漏是以滴水為計時,是由四只盛水的銅壺組合,從上而下相互迭放。上三只底下有小孔,最下一只豎放一個箭形浮標,隨滴水而水面升高,壺身上有刻度,認為計時。
圭表是我國最陳舊的一種計時器,古代典籍《周禮》中就有關于運用土圭的記載,可見圭表的前史適當長遠。圭表是運用太陽射影的長短來判別時刻的。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桿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已然日影能夠用長度單位計量,那么歲月之“陰”,及時刻的長短,,用“分”、“寸”表達就水到渠成了。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陽的影子核算時刻的,但是遇到了陰雨天或黑夜便失掉效果了,所以一種白日黑夜都能計時的水鐘便應運而生,這便是漏刻。漏,是指漏壺;刻,是指刻箭。箭,則是標有時刻刻度的標尺。漏刻是以壺盛水,運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現的數據來核算時刻。作為計時器,漏刻的運用比日晷更為遍及。我國古代許多文人騷客留下了許多有關漏刻的賦有畫中有詩的章句。如唐代詩人李賀:“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宋代蘇軾:“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在機械掛鐘傳入我國之前,漏刻是我國運用最遍及的一種計時器。
機械計時器
單純運用水的活動來計時有許多不方便,人們逐步發明晰運用水做動力,以驅動機械結構來計時。公元前117年,東漢的張衡制作了大型地理計時儀器——水運渾天儀,開始具有了機械性計時器的效果。隨后歷代都相繼制作了附設有計時設備的儀器,其間宋代蘇頌制作的水運儀象臺,把機械計時設備的開展推倒了一個新的頂峰,水運儀象臺的計時機械部分能夠按時刻使木偶出來伐鼓報刻,搖鈴報時,示牌陳述子、丑、寅、卯十二個時辰等。
這類計時器尚不能算是獨立的計時器,仍是地理儀器與計時儀器的混合體,至十四世紀六十年代,我國的機械計時器已脫離了地理儀器而獨立,不光具有傳動系統-齒輪系,并且還有擒縱器,假如再進一步,就或許呈現徹底現代意義上的掛鐘。但惋惜的是,功敗垂成,我國沒能做到這一點,終究機械掛鐘仍是從西方引入.
除上述幾種首要的計時器外,還有其他一些計時辦法。如,香篆、沙鐘、油燈鐘、蠟燭鐘等。
原一晝夜分100刻,因不能與十二個時辰整除,又先后改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為96刻;就這樣,一個時辰等于八刻。一刻又分紅三分,一晝夜共有二十四分,與二十四個節氣相對。留意,這分不是現時的分鐘,而是“字”,在兩刻之間,用兩個古怪符號來刻,所以叫做“字”。字以下又用細如麥芒的線條來區分,叫做“秒”;秒字由“禾”與“少”組成,禾指麥禾,少指細微的芒。秒以下無法劃,只能說“細如蜘蛛絲”來闡明,叫做“忽”;如“遽然”一詞,忽指極短時刻,然指變,合用意即,在極短時刻內有了改變。
現時每晝夜為二十四小時,在古時則為十二個時辰。當年西方機械掛鐘傳入我國,人們將中西時點,別離稱為“大時”和“小時”。跟著掛鐘的遍及,人們將“大時”忘淡,而“小時”沿襲至今。
古時的時(大時)不以一二三四來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標,又別離用鼠牛虎兔等動物作代,認為易記。
詳細區分如下:
子(鼠)時是十一到一點,以十二點為正點;丑(牛)時是一點到三點,以兩點為正點;寅(虎)時是三點到五點,以四點為正點;卯(兔)時是五點到七點,以六點為正點;辰(龍)時是七點到九點,以八點為正點;巳(蛇)時是九點到十一點,以十點為正點;午(馬)時是十一點到一點,以十二點為正點;未(羊)時是一點到三點,以兩點為正點;申(猴)時是三點到五點,以四點為正點;酉(雞)時是五點到七點,以六點為正點;戌(狗)時是七點到九點,以八點為正點;亥(豬)時是九點到十一點,以十點為正點。
古人說時刻,白日與黑夜各不相同,白日說“鐘”,黑夜說“更”或“鼓”。又有“晨鐘暮鼓”之說,古時鄉鎮多設鐘鼓樓,晨起(辰時,今之七點)撞鐘報時,所以白日說“幾點鐘”;暮起(酉時,今之十九點)鼓報時,故夜晚又說是幾鼓天。夜晚說時刻又有用“更”的,這是因為巡夜人,邊巡行邊沖擊梆子,以點數報時。全夜分五個更,第三更是子時,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說。
時以下的計量單位為“刻”,一個時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現時的十五分鐘。舊小說有“午時三刻開斬”之說,意即,在午時三刻鐘(差十五分鐘到正午)時開刀問斬,此刻陽氣最盛,陰氣即時散失,此罪孽深重之犯,應該“連鬼都不得做”,以示嚴懲。
刻以下為“字”,關于“字”,廣東廣西的粵語區域至今依然運用,如“下午三點十個字”,其意即“十五點五十分”。據言語學家剖析,粵語中所保存的“古漢語”特別多,究其原因,蓋因古華夏漢人流落嶺南,與華夏人久離,其言語沒有與留在華夏的人“與時俱進”。“字”以下的分法不詳,據《隋書 律歷志》載,秒為古時刻單位,秒以下為“忽”;怎樣換算,書上沒說清楚,只說:“‘秒’如芒這樣細;‘忽’如最細的蜘蛛絲”。
秦12段記時:即十二地支: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
午時指從現時的十一點到十三點,一個時辰分作八刻,從十一點起計,每十五分鐘一個刻,十一點正為午起,十一點十五分為午時一刻,四十五分為午時三刻,十二點正為正午(午時四刻一般不這樣說),到八刻為下一個時辰之始。
陰陽家說的陽氣最盛,與現代地理學的說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時三刻。古代行斬刑,也有分時辰開斬的,亦便是斬刑有輕重。一般斬刑是正午開刀,讓其有鬼做;重犯或罪大惡極之犯,必選午時三刻開刀,不讓其做鬼。皇城的午門陽氣也最盛,不計時刻,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門斬首者,也無鬼做。
天色 夜半 雞鳴 平旦 日出 食時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時 日入 傍晚 人定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現代 23-1點 1-3點 3-5點 5-7點 7-9點 9-11點 11-13點 13-15點 15-17點 17-19點 19-21點 21-23點
夜間時辰 五更 五鼓 五夜 現代時刻
傍晚 一更 一鼓 甲夜 19-21點
人定 二更 二鼓 乙夜 21-23點
夜半 三更 三鼓 丙夜 23-1點
雞鳴 四更 四鼓 丁夜 1-3點
平旦 五更 五鼓 戊夜 3-5點
【鼓】 古經常夜間伐鼓報更,所以古人常以鼓代更。
【漏】 古時用滴漏計時,夜間憑漏刻傳更。
【時】 時是時辰,介紹見前古代紀時法。
【點】 古人將一夜分為五更,每更分為五點。每點約等于現代的24分鐘。
【刻】 古人把一晝夜分為100刻,實算96刻,每刻15分鐘。漏刻指很短的時刻。
十天干的意義
天干地支的意義,在《史記》、《漢書》中均有部分記載,大體意義是:
甲是拆的意思,指萬物剖符甲而出也。
乙是軋的意思,指萬物出世,抽軋而出。
丙是炳的意思,指萬物炳然著見。
丁是強的意思,指萬物丁壯。
戊是茂的意思,指萬物旺盛。
己是紀的意思,指萬物有形可紀識。
庚是更的意思,指萬物收斂有實。
辛是新的意思,指萬物初新皆收成。
壬是任的意思,指陽氣任養萬物之下。
癸是揆的意思,指萬物可揆度。
十二地支的意義
子是茲的意思,指萬物茲萌于既動之陽氣下。
丑是紐,陽氣在上未降。
寅是移,引的意思,指萬物始生寅然也。
卯是茂,言萬物茂也。
辰是震的意思,物經轟動而長。
巳是起,指陽氣之盛。
午是仵的意思,指萬物隆重枝柯布滿。
未是味,萬物皆成有滋味也。
申是身的意思,指萬物的身體都已成果。
酉是老的意思,萬物之老也。
戌是滅的意思,萬物盡滅。
亥是核的意思,萬物保藏。
六十甲子次序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已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已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已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已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已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已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此★文為祖父筆記文章,未經答應★不得轉載!』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