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條經絡別離在哪?
有12經脈沒有12經絡。12經脈有:手太陰肺經是從中府到少商、手厥陰心包經是從天池到中沖、手少陰心經是從及泉到少沖、手陽明大腸經是從商陽到曲池、手太陽小腸經是從小澤到養老、手少陽三焦經是從關沖到絲竹空、足太陰脾經是從隱白到大包、足厥陰肝經是從大敦到期門、足少陰腎經是從涌泉到中柱、足陽明胃經是從承泣到厲兌、足太陽膀胱經是從晴明至陰、足少陽腎經是從瞳子髎到光亮。
中醫“奇經八脈”“十二正派”內容
經絡體系由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和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以及十五絡脈和浮絡、孫絡等組成。 經脈 經脈可分為正派和奇經兩類。正派有十二,即手足三陰經和手足三陽經,合稱“十二經脈”,是氣血運轉的首要通道。奇經有八條,即督、任、沖、帶、陰蹺、陽蹺、陰維、陽維,合稱“奇經八脈”,有統率、聯絡和調理十二經脈的效果。十二經別,是從十二經脈別出的經脈,首要是加強十二經脈中相為表里的兩經之間的聯絡,還因為它靈通某些正派未循行到的器官與形體部位,因而能補正派之缺乏。 十二經脈 十二經脈又叫十二正派,是經絡體系的主體。其命名是根據其陰陽特點,所屬臟腑、循行部位歸納而定的。它們別離隸屬于十二臟腑,各經用其所屬臟腑的稱號,結合循行于手足、表里、前中后的不同部位,并根據陰陽學說,給予不同的稱號。十二經脈的稱號為: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 十二經脈經過手足陰陽表里經的聯接而逐經相傳,構成了一個循環往復、如環無端的傳注體系。氣血經過經脈即可內至臟腑,外達肌表,營運全身。其流注次第是:從手太陰肺經開端,順次傳至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再回到手太陰肺經(表1)。其走向和交代規則是:手之三陰經從胸走手,在手指結尾交手三陽經;手之三陽經從手走頭,在頭面部交足三陽經;足之三陽經從頭走足,在足趾結尾交足三陰經;足之三陰經從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陰經。 表1: 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 ↑ ↓ 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厥陰心包經←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 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循行散布規則是:凡屬六臟(心、肝、脾、肺、腎和心包)的陰經散布于四肢的內側和胸腹部,其間散布于上肢內側的為手三陰經,散布于下肢內側的為足三陰經。凡屬六腑(膽、胃、大腸、小腸、膀胱和三焦)的陽經,多循行于四肢外側、頭面和腰背部,其間散布于上肢外側的為手三陽經,散布于下肢外側的為足三陽經。手足三陽經的擺放次序是:“陽明”在前,“少陽”居中,“太陽”在后;手足三陰經的擺放次序是:“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后(內踝上八寸以下為“厥陰”在前,“太陰”在中,“少陰”在后)。 十二經脈的表里聯絡是:手足三陰、三陽,經過經別和別絡相互交流,組成六對“表里相合”的聯絡。其間,足太陽與足少陰為表里,足少陽與足厥陰為表里,足陽明與足太陰為表里。手太陽與手少陰為表里,手少陽與手厥陰為表里,手陽明與手太陰為表里。 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是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的總稱。它們與十二正派不同,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里合作聯絡,其循行別道奇行,故稱奇經。其功用有:1、交流十二經脈之間的聯絡;2、對十二經氣血有積蓄滲灌等調理效果。 任脈,行于腹面正中線,其脈屢次與手足三陰及陰維脈交會,能總任一身之陰經,故稱:“陰脈之?!?。任脈起于胞中,與女子妊娠有關,故有“任主胞胎”之說。 督脈,行于背部正中,其脈屢次與手足三陽經及陽維脈交會,能總督一身之陽經,故稱為“陽脈之?!薄6矫}行于脊里,上行入腦,并從脊里分出屬腎,它與腦、脊髓、腎又有密切聯絡。 沖脈,上至于頭,下至于足,貫穿全身;成為氣血的要沖,能調理十二經氣血故稱“十二經脈之?!保址Q“血?!?。同婦女的月經有關。 帶脈,起于季脅,斜向下行到帶脈穴,繞身一周,如腰帶,能束縛縱行的諸脈。 陰蹺脈、陽蹺脈:蹺,有輕健蹺捷之意。有濡養眼目、司眼瞼開合和下肢運動的功用。 陰維脈、陽維脈:維,有維系之意。陰維脈的功用是“維絡諸陰”;陽維脈的功用是“維絡諸陽 十二經別 十二經別是十二正派離、入、出、合的別行部分,是正派別行深化體腔的支脈。十二經別都是從十二經脈的四肢部位別出,陽經經別合于本經,陰經經別合于相表里的陽經。它有三個方面的生理功用:1、加強了十二經脈中相為表里的兩條經脈在體內的聯絡;2、別絡對其它絡脈有統率效果,加強了人體的內部聯絡;3、灌注氣血濡養全身。 十二經筋 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于筋肉、關節的體系,是十二經脈的外周連屬部分。其功用活動有賴于經絡氣血的濡養,并受十二經脈的調理,故將其區分十二個體系,稱為“十二經筋”。經筋的效果首要是束縛骨骼,利于關節屈伸活動,以堅持人體正常的運動功用。 十二皮部 十二經脈及其所屬絡脈,在體表有必定的散布規模,與之相應,全身的皮膚也就區分為十二個部分,稱十二皮部。皮部,是十二經脈之氣散布之地點,因為它居于人體最外層,所以是機體的衛外屏障。 絡脈 絡脈是經脈的分支,有別絡、浮絡和孫絡之分。別絡是較大的和首要的絡脈。十二經與督脈、任脈各有一支別絡,再加上脾之大絡,合為“十五別絡”。別絡具有加強相為表里兩經脈之間在體表的聯絡。浮絡是循于人體淺表部位而常顯現的絡脈。孫絡是細微的絡脈。連屬部,包含經筋和皮部,是十二經脈與筋肉和體表的連屬部分 十五絡脈 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各自別出一絡,加上脾之大絡,合計十五條,稱為十五絡,別離以十五絡所宣布的腧穴命名。其首要效果是加強陰陽、表里經之間在體表的聯絡 孫絡 從別絡分出最細微的分支稱為“孫絡”,它的效果同浮絡相同輸布氣血,濡養全身。 浮絡 在全身絡脈中,浮行于淺表部位的稱為“浮絡”,它散布在皮膚外表。其首要效果是輸布氣血以濡養全身。
十二經絡有哪些
手太陰肺經 手陽明大腸經 足陽明胃經 足太陰脾經 手少陰心經 手太陽小腸經 足太陽膀胱經 足少陰腎經 手厥陰心包經 手少陽三焦經 足少陽膽經 足厥陰肝經這個是按循行次序的
十二條經脈的稱號都是什么?
是經絡體系的主體,具有表里經脈相合,與相應臟腑絡屬的首要特征。
r
包含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
r
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
r
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
r
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也稱為“正派”。
r
其次序是: 肺經 大腸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小腸經 膀胱經 腎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膽經 肝經
r
可以用這句話來記: 十分畏避辛小光 ,身抱山丹敢(作王)!
r
前面十二個字正是十二經的諧音,期望對你學習有協助!
祖父筆記文章,轉載請聯絡!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