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qrv8.com/wp-content/uploads/zufubiji.jpg)
正月建寅,正常應(yīng)為寅月。
但還有一個規(guī)則:假如這個正月二十五未立春,則為上一年的終究一個月,為丑;假如是立春后了,則為寅月。
“正月”就說“正月”好了,為什么要說“寅月”呢?
本來,在中國古代歷法方面,曾有所謂“三正”、或“三建”之說。在夏、殷、周三代,每年把哪個月定為“正月”是不一樣的,周代是11月(稱“建子”),殷代是12月(稱“建丑”),夏代才是一月(稱“建寅”)。 “建”,是“北斗七星”“斗柄”頂端的指向哪里的意思。用現(xiàn)在的言語形象地加以解說便是:假如把咱們所見的北斗星周圍的宇宙空間比作一個大表盤,把它的小時的刻度1、2、3……別離比作“子”、“丑”、“寅”、“卯”……12個時辰和“北”、“北東”、“東北”、“東”……12個方位;把“勺”狀的北斗七星(俗話說“北斗七星一把勺”)當作“時針”、,以“斗頭”(即前四顆星)為中心從東北方(“寅”的方位)順時針旋轉(zhuǎn),則會順次呈現(xiàn)“建卯”“建辰”“建巳”……“建亥”等天象,依照天體運轉(zhuǎn)的固有規(guī)則,斗柄每滾動一辰(或一方位),表明時刻已曩昔一個月(或可從中辨別出它正在指向東北方);“時針”移動滿一周表明時刻剛好過了一年(當然中心還有“閏余”方面的事,姑略談)。終究又回到“建寅”,所以,“斗柄回寅”。
“建寅”是夏代所用的歷法,所以叫“夏歷”,中經(jīng)“建丑”(殷代)、“建子”(周代)的改變,至東漢又康復(fù)了夏制,沿用至今。現(xiàn)在咱們所運用的歷法,實際上是陽歷和夏歷合用,歷書上常稱夏歷為“陰歷”,其實是不確切的。
☆本文來自祖父筆記,請勿轉(zhuǎn)載違者必究!☆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