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權(quán)宮文曲星

斗極四星
斗極七星是:一天樞、二天璇、三天璣、四天權(quán)、五玉衡、六開陽、七搖光。古人以為斗極七星各有所指,《晉書;地理志》說斗極七星在太微北,樞為天,璇為地,璣為人,權(quán)為時,衡為音,開陽為律,瑤光為星。
道教稱斗極七星為七元解厄星君,居斗極七宮,即:天樞宮貪狼星君、天璇宮巨門星君、天璣宮祿存星君、天權(quán)宮文曲星君、玉衡宮廉貞星君、開陽宮武曲星君、搖光宮破軍星君。
在北天有排列成斗(杓)形的七顆亮星。咱們常稱它們?yōu)槎窐O七星。

這七顆亮星稱號是 :天樞、天璇、天璣、天權(quán)、玉衡、開陽、搖光。前四顆星叫“斗魁”,又叫“璇璣”;后三顆星叫“斗杓”“斗柄”。這七顆星便是大熊座α、β、γ、δ、ε、ζ、η,除天權(quán)δ是三等星外,其他六顆都是二等星。聯(lián)接天璇β和天樞α兩星的線延伸約5倍處,可尋找到北極星。故β星和α星又叫“指極星”。

天樞 星座: 大熊座
西名: Dubhe Bayer letter: alpha Ursae Majoris
星等: 2.00
方位 (epoch J2000.0):
赤經(jīng): 11h 03m 43.70s
赤緯: +61 45' 03.2"
高度: 54 12' 33"
方位角: 048 49' 51"
U2000: Chart 24, Vol 1
Transit: 04h 33m 11s

天璇
星座: 大熊座
西名: Merak
Bayer letter: beta Ursae Majoris
星等: 2.40
方位 (epoch J2000.0):
赤經(jīng): 11h 01m 50.49s
赤緯: +56 22' 56.6"
高度: 52 25' 31"
方位角: 057 19' 13"
U2000: Chart 46, Vol 1
Transit: 04h 31m 18s

斗極七星–天樞星星便是斗極七星中打頭陣的星星,玉衡星則緊隨其后。
斗極榜首天樞星,則陽明星之魂
神也;第二天璇星,則陰精星之魂神也;第三天機星,則真人星之魄精也;第四天權(quán)星,
則玄冥星之魄精也;第五玉衡星,則丹元星之魄靈也;第六闿陽星,則北極星之魄靈也;

斗極榜首陽明貪狼星君
斗極第二陰精巨門星君
斗極第三真人祿存星君
斗極第四玄冥文曲星君
斗極第五丹元廉貞星君
斗極第六北極武曲星君
斗極第七天關(guān)破軍星君
斗極七星君是道教信奉的七位星神,即斗極七星。
中國是世界上地理學(xué)開展最早的國家之一,對斗極七星的調(diào)查早有記載,但七星之
名最完好的記載,始見于漢代緯書。開始有兩種稱號,一為《春秋運斗樞》所記。曰:
“榜首天樞,第二旋,第三璣,第四權(quán),第五衡,第六開陽,第七搖光。榜首至第四為
魁,第五至第七為標(biāo),合而為斗。”①道教構(gòu)成后,以斗極為天神加以崇拜,并對之作
種種神學(xué)解說。
《云笈七簽》卷二十四《總說星》曰:七星榜首星“名曰天樞,魂神斗次;第二星
名曰天璇,魂神斗次行;第三星名曰天機,魄精斗次行;第四星名曰天權(quán),魄精斗次行;
第五星名曰玉衡,魄靈斗次行;第六星名曰闿陽,魄靈斗次行;第七星名曰搖光”。②
一起又稱斗極有九星,為九皇之神,謂“斗極九星,七見(現(xiàn))二隱”。《云笈七簽》
卷二十四《斗極九星職位總主》云:“《黃老經(jīng)》曰:斗極榜首天樞星,則陽明星之魂
神也;第二天璇星,則陰精星之魂神也;第三天機星,則真人星之魄精也;第四天權(quán)星,
則玄冥星之魄精也;第五玉衡星,則丹元星之魄靈也;第六闿陽星,則北極星之魄靈也;
第七搖光星,則天關(guān)星之魂大明也。”(下第八、九星略)③其后又引《河圖寶錄》敘
述九星之姓諱及職掌。以上《云笈七簽》所述斗極七星之名,即據(jù)緯書《春秋運斗樞》。
二為《洛書》所記。它除記上述七名外,又記有別的七個稱號,曰:“開陽重寶,故置
輔翼,易斗中曰斗極:榜首曰破軍,第二曰武曲,第三曰廉貞,第四曰文曲,第五曰祿
存,第六曰巨門,第七曰貪狼。”④另一批道書則據(jù)此以述斗極七星,只把次第作了顛
倒。

『此★文為祖父筆記文章,未經(jīng)答應(yīng)★不得轉(zhuǎn)載!』


隨機文章:

發(fā)表回復(fù)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biāo)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