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道情況
佛陀歸納人世全部有情,歸為六大品種,有:天、人、阿修羅、
畜生、餓鬼、陰間,這便是‘六道’。世上固有許多生物學(xué)家,
關(guān)于動(dòng)物,亦有其不同的分類法,卻因遭到個(gè)人才智學(xué)識(shí)的約束
,總不及佛陀的滿意周到。這因佛陀不光能見凡夫肉眼之所見(
如人畜二道,而畜道凡夫亦只見其少分),且亦能見凡夫肉眼之
所不見(如天、修羅、鬼、陰間四道)。學(xué)佛之人,以信任圣言
量為依歸,固不行因我之不見,遂謂為虛誕無有。
六道眾生的情況,千差萬別,逐個(gè)細(xì)說,不堪冗雜,今為略舉二
端,藉知大約。1、是‘類受’,類糾正報(bào)身心的品種,受指依
報(bào)國際的享用。其間依報(bào),許多品種,單舉壽長,以推余福。2、
是‘苦厄’,苦是苦楚,厄是災(zāi)厄。六道果報(bào),當(dāng)然有別,總歸
不離觀受是苦。
1、天道
天,是天然天然,吃苦殊勝、身形殊勝之義;此道眾生,居六道
之首,威德特尊,神用安閑,故名為天。
約‘類受’言:共分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亦名空界);
自下而上,計(jì)二十八層天。其間欲界六層,亦如人世,有男女飲
食之欲;其第二層名忉利天,居須彌山頂,自有三十三天(此三
十三天,約橫面言),即山頂四角,各有八天,中為帝釋天主,
塵俗所尊玉皇天主,即指此言;而第六層,則名他化安閑天,卻
是魔王波旬所居。又、色界有四禪十八層天,皆有禪定,已無男
女飲食之欲,猶帶身形樓閣諸色;其間前三禪各三天,第四禪有
九霄。又、無色界有四層天,入四空定,已無形相,只存神識(shí)。
天上各種享用,皆殊勝于人世;如食曰天廚妙味,共一器食,隨
福不同;衣曰天衣無縫,不似人世,千縫百補(bǔ)。至于壽數(shù),亦長
人世甚多:如第一層四王天,壽五百歲,卻以人世五十年為一日
核算。向上一層,按此間倍倍添加;如第二層忉利天,壽一千歲
,卻以人世百年為一日計(jì);甚至第六層他化安閑天,壽萬六千歲
,而以人世千六百年為一日計(jì)。如是遞加,至非想非非想天,則
壽八萬大劫。這因前生造上品十善緣由,方得如此殊勝果報(bào)。
約‘苦厄’:欲界天有五衰,壽將盡時(shí),天然頭上花萎、腋下汗
出、衣裳垢染、身體臭穢、不樂本座,是名五衰。五衰現(xiàn)時(shí),知
必當(dāng)死,愁憂恐懼,苦等陰間。又、色界天有三災(zāi),初為火災(zāi),
劫火興時(shí),初禪以下,盡化灰燼;二為水災(zāi),劫水起時(shí),二禪以
下,皆遭吞沒;三為風(fēng)災(zāi),勁風(fēng)所吹,三禪以下,甚至微塵,皆
無余在。嗚呼!所住器界尚不能存,況且旅居眾生,安能永在?
甚至四禪天人,雖具深禪定,一旦命終,即不樂入禪,風(fēng)觸吹身
,唯除眼識(shí),余皆有苦。又、無色界四天,雖無下面二界粗苦,
仍有如瘡(空無邊處天)、如癰(識(shí)無邊處天)、如病(無所有
處天)、如箭入體(非非想處天)等微細(xì)苦;且壽數(shù)盡時(shí),定力
遂失,知當(dāng)死墮,比如高山忽墜深澗,生大恐懼。
2、人道
人,梵語摩冕賒,翻為意,以此道眾生作全部事,皆先意起。法
苑云:人者,忍也,于世違順,人能安忍。
約‘類受’言:人道散布于四大星球之上,身形壽享,皆不相同。
如東弗婆提,壽二百五十歲;南閻浮提,壽一百歲;西瞿尼,壽
五百歲;北郁單越,壽一千歲。即以南閻浮提(亦即吾人所居地
球)而言,五大洲上所居人種,發(fā)膚色彩、風(fēng)俗習(xí)慣,甚至土地
資源,亦多懸殊。然書經(jīng)云:惟人為萬物之靈;禮亦云:人者,
六合之心,五行之端。蓋以人易近道,最能止息妄心,堪能修行
而言。此因前生行中品十善,感此道身。
約‘苦厄’言:三苦八苦等。
3、阿修羅道
阿修羅,此翻無規(guī)矩,又翻無酒,或云非天。以此道眾生男丑女
端,故名無規(guī)矩。又因遍采名花,醞于大海,欲成香醪;但以魚
龍業(yè)力,其味不變,故云無酒。因多嗔多忌,雖有天福,而無天
德,故名非天。
約‘類受’言:此道眾生,別離攝屬天、人、畜、鬼四道,故楞
嚴(yán)經(jīng)云:三界中有四種修羅,若于鬼道,以護(hù)法力,乘通入空,
此從卵生,鬼趣所攝。若于天中,降德貶墜,其所卜居,鄰于日
月,此從胎生,人趣所攝。有阿修羅王,執(zhí)持國際,力洞無畏,
能與梵王及天帝釋、四天爭權(quán),此阿修羅,因改變有,天趣所攝。
別有一分下劣修羅,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虛空,暮歸水宿,
此阿修羅,因濕氣有,畜生攝屬。既是分屬四道,身形壽享等,
亦隨其類,多有不同。總由因中,雖行五常(君臣,父子,配偶
,兄弟,朋友),卻懷忌慢之心,所謂行下品十善,而感此道身。
約‘苦厄’言:各隨其類,遭受痛苦不同。即以天趣修羅而言,除一
般苦外,又因常好與帝釋斗,或斷肢節(jié),或破其身,或復(fù)致死;
若悲傷斷節(jié),續(xù)還如故;若斷其首,即使殞沒。其他三趣修羅,
其苦更多。
4、畜生道
畜生,梵語底栗車,亦云傍生,以其形傍(身多橫住),行為亦
傍(心多不正),故云傍生。
約‘類受’言:此道眾生,包括甚廣,舉凡飛禽走獸,茸毛鱗介,
或四足多足,有足無足,水陸空行,皆攝屬之。就其出世,分為
四大類:
(1)、胎生,例如牛馬等,在母胎中,含藏而出。
(2)、卵生,例如鵝鳥孔雀,依殼孵生。
(3)、濕生,例如蛤蟲飛蛾,藉濕穢暖氣而生。
(4)、化生,如龍等,無而忽有,唯依業(yè)力,改變而生。若論
壽數(shù),有朝生而暮死,有春夏生而秋冬死,甚至經(jīng)千百歲然后
死者,千差萬別;而其身形享用,亦多懸殊不等。
約‘苦厄’言:或苦役、或充食、或人殺、或互啖,其苦無量。
近代西方學(xué)者有言:‘以強(qiáng)凌弱、物競天擇’,可謂說中畜生道
實(shí)況。總因前生愚癡貪欲,作下品五逆十惡,感此道身。
5、餓鬼道
餓鬼,梵語音譯為??黎多、薜荔多、閉戾多、俾禮多、卑利多、彌
荔多、即鬼道、鬼趣、餓鬼道。又鬼者畏也,餓云饑餓,此道眾生,
多受饑餓怖畏,故名餓鬼。
約‘類受’言:分三類九種,(1)無財(cái)鬼,以無福德,不得食故;
(2)少財(cái)鬼,少得飲食故;(3)多財(cái)鬼,多得飲食故。無財(cái)鬼又
分三:a、焰口鬼,火焰炎熾,常從口出;故縱得飲食,亦化灰燼。
昔目連尊者母,即墮此身。b、針咽鬼,腹大如山,咽如針孔。c、
臭口鬼,口中腐臭,自受惡報(bào)。少財(cái)鬼亦分三種:a、針毛鬼,毛
利如針,行便自刺。b、臭毛鬼,毛利而臭,自拔遭受痛苦。c、大癭
鬼,咽垂大癭,自抉啖膿。須知,謂少財(cái)鬼少得飲食,非真如人世
凈妙食,茍得廁坑糞穢,已似山珍海味了。多財(cái)鬼分三種:a、得
棄鬼,常得祭祀,所棄食故;b、得失鬼,常得巷陌,所遺食故;
c、實(shí)力鬼,具威德實(shí)力,常得人世祭祀。比如人世所供城隍、土
地、王爺,甚至一般神只,均屬此類。諸類餓鬼,居遍諸趣,隨所
生處,而受其形,或居海渚,或在山林;或似人形,或似獸形,亦
自不同。其壽有五百歲,卻以人世一月為一日計(jì)。
約‘苦厄’言:以業(yè)力緣由,不聞漿水之名,所見清水,皆成膿血,
不得飲食,饑渴難當(dāng);且常為刀杖驅(qū)逼,故恐懼十分。此皆宿世諂
誑心意,做作中品十惡,感此道身。
6、陰間道
陰間,梵語泥黎,翻為苦具;乃造惡眾生,遭受痛苦用具;又因居處地
下,故名陰間。
約‘類受’言:共有三類(1)底子陰間,即八寒八熱陰間;(2)
近邊陰間,即十六游增陰間;(3)孤單陰間,即山間、水中、曠
野三處陰間。其形體壽數(shù),遭受痛苦輕重,隨各不同。其間以阿鼻陰間
受罪最劇。總由做作上品五逆十惡,感此道身。
阿鼻,譯名無間,為八大底子陰間之一,具五種無間故。(1)者
趣果無間,終此身已,直墮于彼,不經(jīng)中陰故;(2)者受無間,
遭受痛苦無間斷,中無樂故;(3)者時(shí)無間,決議一劫(指中劫),
相續(xù)不斷故;(4)者命無間,一劫之中,壽數(shù)不停;縱經(jīng)剝割烹
煮,肢體潰爛,然以職業(yè)緣由,冷風(fēng)吹活,無間斷故;(5)者形
無間,陰間縱廣八萬由旬,眾生身形亦八萬由旬,中無少間,一
人多人,皆遍滿故。
若論壽數(shù),以八熱而言,初等活陰間,壽同四王天五百歲,而以四
王天五百歲為一日計(jì),其一晝夜適當(dāng)人世九百多萬歲;二黑繩陰間,
壽同忉利天一千歲,而以忉利一千歲為一日計(jì),其一晝夜適當(dāng)人世
三千六百多萬歲。如是隨六欲天遞加,甚至阿鼻,壽一中劫。其苦
壽如此,能不畏哉?
約‘苦厄’言:或火坑、或堅(jiān)冰、或刀山、或劍樹、或碾?、或湯
鑊、或沸屎、或合山等許多苦具,繁多難述。以沸屎言:在一大
熱沸屎河中,驅(qū)令入中,內(nèi)有利嘴蛆蟲,或從鼻孔入,則腳底出;
或從足下入,則口中出,既臟且臭,熱惱加刺,苦何以堪?
二、相互輪回
上面六大品種有情眾生,所以名‘六道’者,道猶路也,是能通
義;謂六道中眾生,輪轉(zhuǎn)四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循
環(huán)三界,相互靈通,故名為道。這即一般常稱的‘六道輪回’。
輪回的景象,各隨業(yè)力,或人變鬼、或升天。古人說:‘鉆馬腹
,入驢胎,涂炭從前幾度回,或時(shí)天帝殿前過,或向閻君鍋里來’
哪有定算?昔忉利天天主,姑且難免要入陶家變驢(如法句譬喻
經(jīng)),況且其下的凡夫?
關(guān)于六道輪回的道理,在釋典中,以十二緣由說得最為理解;若
儒書中,易經(jīng)云:‘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方以類聚,物以
群分’等,亦可知其少分。至于六道輪回的現(xiàn)實(shí),但具天眼、宿
命二通者,于逐個(gè)眾生自何道來?往何道去?自可了了悉見;若
是未具二通,只需廣覽諸史,亦不難獲多實(shí)證。惟其既不研經(jīng),
又未讀史,且不信圣言量者,方一味置疑排擠。
此六道中,天、人、修羅三道,以因中多為善故,果報(bào)亦勝,名
三善道;鬼、畜、陰間三道,以因中多為惡故,果報(bào)則劣,名三
惡道。其三惡道,又稱三途,途含二義:一是途炭,取摧殘義,
此中眾生,多受摧殘;二是途道,取所趣義,為造惡眾生,所趣
向處。1、刀途,即餓鬼道,常為刀杖,所驅(qū)逼故;2、血途,
即畜生道,必經(jīng)流血而死故;3、火途,即陰間道,上下四方,
一片火海故。
又,六道的凡夫,或升三善道,或墮三惡道,經(jīng)上喻曰‘頭出面
沒’;謂整個(gè)三界六道,就如一大苦海,海中業(yè)浪,翻騰洶涌,
前浪剛把吾人打出海面,哪知一口鮮氣沒有吸足,后浪隨來,又
將吾人打沉海底。如此,有時(shí)頭出,有時(shí)頭沒,總是離不開這一
大苦海,這便是吾人的有情環(huán)境啊!
祖父筆記文章未經(jīng)贊同不得轉(zhuǎn)載!
隨機(j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