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易學:《周易》之謎的破解

《周易》的來歷很陳舊,陳舊的東西總會給后人留下許多猜不透的謎,《周易》的來頭也太大,原本很大的經典就有許多人神化它,所以謎就越發奧秘。作為“群經之首”的《周易》在幾千年里給人們留下了許多謎,其間最難解的是兩個,一個是一、- -這兩個符號最早終究表明什么?一個是八卦、六十四卦的次序終究應該怎樣擺放?

◎一、- -符號之謎

關于卦畫一、- -的來源和寓意,古人就有各種奇特的傳說,便是今人,也有林林總總的猜想。古往今來議論紛紛,都拿不出什么確鑿的依據,僅僅推理、幻想,謎仍是謎。可是近年來的考古發現,總算挨近破解這個謎了。

北宋重和元年(1118),湖北孝感出土了一組西周銅器,銘文記載一個叫“中”的將領跟著周昭王伐楚立下戰功的工作,這組銅器即有名的“安州六器”(孝感在北宋時屬荊湖北路的安州統轄,故名)。其間有一個鼎(中方鼎),它的銘文后邊有兩個古怪的符號(見附圖),宋人解說它或許是“赫赫”或許是“十八大夫”,咱們把它看成是“奇字”,也沒有進一步深究,僅僅記載在王黻的《博古圖》里。就這樣過了幾百年,直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郭沫若編《兩周金文辭大系》圖譜時,才又猜想了一次,說它們或許是某個氏族的“族徽”。

1950年,河南安陽發現了一些商代卜骨,1956年,陜西西安又發現了一些西周卜骨,在這些h骨上又呈現了這一類“奇字”,其時有人就置疑它們和《易》的六、九之數有關,但仍是沒有深究。1957年,已故唐蘭先生搜集了這些材料,榜首次指出它們是由一、五、六、七、八等數字組成。這時離解開《周易》卦畫之謎僅一步之遙了,惋惜唐蘭先生沒有進一步指出它們與《易》的聯系,反而把它們當作一種與古代巴蜀文字相似的民族文字,所以坐失良機。這一時機錯失,使《周易》卦畫之謎的破解又推遲了二十年。

1977年,又一次嚴重發現開端提示人們留意“奇字”和卦畫的聯系,陜西岐山出土了大批刻有這種“奇字”的甲骨。由于“易”是《周易》,岐山又是周民族的發祥地,“文王演八卦”的故事在人們心中有著深化的形象,而這批甲骨正是在周原故址及宮室遺址中出土的。所以當1978年中國古文字研討會在吉林長春舉行榜首屆年會時,人們就問詢張政烺先生。張政烺先生通過一夜思索,第二天就作了《古代筮法與文王演周易》的陳述,指出這些“奇字”連同宋代“安州六器”上的符號便是卦畫,至此《周易》卦畫之謎總算破解了, “奇字”便是卦象,一、一是由數字演化而來的!

本來,古人占筮開始成果都是由數字來表明的,現已發現的商代數字卦,有一、五、六、七、八、九,天星觀楚墓發現的書本上的數字卦,用數也有一、六、七、八、九,還有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發現的西周銅戈上也有一、六.一即“離卦”,這恰與《說卦傳》中的“離為甲胄戈兵”相符。“安州六器”中的中方鼎上的“奇字”和周原甲骨上的“奇字”或許便是這些數字,可是后來逐步簡化,奇數用“一”來表明,偶數用“A”來表明,就逐漸演化成了現在的“一”和“~”。考古學家從馬王堆帛書《周易》和雙古堆漢簡《周易》中找到了依據,在那兩種《周易》中,陽爻和陰爻便是寫成“一”和“A”的。

◎各卦次序之謎

最早的《周易》各卦次序是怎樣擺放的呢?咱們現在一般運用的《周易》是依照“二二相偶,非覆即變”的準則擺放的,便是說六十四卦分為三十二組,每組的兩卦或許每一爻都陰陽相反。像咱們前面提到的乾、坤和頤、大過,這就叫“變”;或許一卦和一卦的卦畫相互倒置過來,像屯、蒙和震、艮,這叫“覆”。六十四卦中,除了頤卦和大過卦、坎卦和離卦、中孚卦和小過卦、乾卦和坤卦歸于“變”,泰卦和否卦、隨卦和蠱卦、漸卦和歸妹卦、既濟卦和未濟卦既是“變”又是“覆”外,其他二十四組都是“覆”。兩兩相對的擺放準則反映了一種陰陽家的思維,但它未必是《周易》最原始的次序。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長沙馬王堆漢墓中發現了帛書本《周易》,可是帛書《周易》和通行本《周易》的次序徹底不同,它不是“二二相偶,非覆即變”,而是另一種擺放次序。它上卦以乾、艮、坎、震、坤、兌、離、巽(帛書中寫為鍵、根、贛、辰、川、奪、羅、算)為次序分為八組,按次序取這八卦中的一卦為上卦,每組下卦則按乾、坤、艮、兌、坎、離、震、巽次序擺放這八卦,所以就形成了上卦相同,下卦次序為八卦的八組六十四卦,但有一個準則,即每組的榜首卦有必要上卦、下卦相同,為了這個準則,所以又有必要把下卦次序改變一下,例如榜首組以乾為上卦,那么下卦也以乾卦為首,便有:乾、否、遁、履、訟、同人、無妄。

第二組以艮為上卦,那么下卦也要以艮卦為首,變成艮、乾、坤、兌、坎、離、震、巽,便有:艮、大畜、剝、損、蒙、賁、頤、蠱。

帛書本《周易》的卦序與通行本《周易》的不同,促進人們考慮《周易》最原始的卦序終究是什么容貌,是帛書中的卦序陳舊呢,仍是通行本中的卦序陳舊呢?或許兩者都不是原始相貌,還有更陳舊的卦序呢?這個問題至今還沒有定論,可是帛書本證明了這一點,便是現在通行的《周易》卦序,在古代并不是專一的,古代或許流傳著各種不同的卦序,乃至不同的《易》,特別是它還證明了長久以來被認定是宋人假造的“先天八卦”,其實古已有之。

帛書本《周易》的八卦次序和“先天八卦”盡管小有不同,但大體結構并無差異,只要將“先天卦”的四正卦(乾、坤、坎、離)堅持不動,四耦卦(艮、兌、震、巽)右旋一位就成了帛書本的卦序。可見道教體系中保存的“先天八卦”并不是隨便虛造,而是出自來歷長遠的古代文獻。

不僅如此,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連續發布了許多考古發現,使咱們對《周易》的研討有或許再深化下去。比方馬王堆帛書里發現了《易傳》,其間相當于《系辭》的那一部分和現在通行本的《系辭》大不相同,此外還有一些通行本里底子沒有的部分,如《繆和》、《昭力》、《要》、《二三子問》等,這些都是研討《周易》和古代思維史的重要材料,使咱們知道至少在秦漢之際,還有許多不同的解說《周易》的文字,這些解說盡管大多出白儒生,但內容卻不同。此外。聽說雙古堆漢簡中發現的《周易》,每卦后邊都附有“古筮之辭”,內容觸及“晴雨、田漁、討伐、事君、求官、行旅、出亡、嫁娶、疾病”等等,乃是數術有用書本。研討《周易》之學一向分義理、數術兩大支流,馬王堆帛書屬前者.雙古堆漢簡屬后者,都是寶貴的發現。

①祖父筆記①文章不得自行轉載,違者必追查!


隨機文章: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