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歷史悠久,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代,古時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等活動。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于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那么重陽節是怎么樣發展而來的?重陽節有什么傳統食物?一起來學搭配運勢看看吧!
重陽節是怎么樣發展而來的?
先秦、西漢——最早佩茱萸、飲用菊花酒的朝代
早在先秦,我們的先祖就在每年這個時候祭天地、祖先了。而真正九月九,佩茱萸、食蓬餌、飲用菊花酒來求壽,是在西漢年間。
三國兩晉——‘重陽“的別稱
到三國兩晉,因九月九為兩個“九”相重,故稱“重九”,又因為是陽數,所以也叫“重陽”。
此時正逢秋菊盈園,適宜招待友人,賞菊宴飲。這個時期,茱萸與菊花的佩戴方式有了一些改變。葛洪在《西經雜記》中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
唐代——成為法定節日
依舊是祭祖、登高、佩戴茱萸、宴飲菊花酒、吃重陽糕,但到了唐朝,“重陽節”可就成了皇室與百姓同樂的法定節日了,是可以休假的重陽節。
宋、遼、金、元——熱鬧與融合的節日
至宋朝,重陽糕更新換代,此時保留了頭插茱萸的習俗,作為當時京城的開封,婦女們往往“剪彩增為茱萸、菊、木芙蓉花,以相送遺”。過去隨手折的田野中的茱萸已經過時了,當時流行的是人工制作茱萸、菊花,互相贈送,佩戴在頭發上。此時,從宮廷到民間都要購菊、賞菊、飲菊、答菊,還點菊燈、吃菊花。
此時不單是塵世俗人的節日,就連佛教寺院也跟著舉辦法會、宣講佛家教義。
景德三年九月,宋真宗曾專門下詔書規定上巳、二社、端午、重陽等節,要各放假一天,作為經常的儀制執行。
到了遼、金,重陽的習俗是帶有少數民族特色的“拜天射柳”。
拜天時選擇寬敞的地方,設置祭祀所用的酒食、牛羊牲畜、水果等等,遙拜天地。等祭祀結束了,插柳為射,射中有獎勵。
而到了元代這個大一統的時期,除卻灑馬奶酒進行祭祀,皇室也開始學習漢人的賞菊與飲宴了。并且宮中有了菊節,還有馬球游戲。
明朝——吃柿子的重陽節
重陽登高在明朝依舊盛行,擺宴飲酒也是常規操作。
此時重陽糕是從九月初一就開始吃的,但重陽節因為明代的開國皇帝有著特殊的經歷,不僅吃糕,還多了個新項目——吃柿子。朱元璋曾在落魄時,靠著柿子充饑,到后來當了皇帝當眾封了那顆救過他命的柿子樹為“凌霜侯”。并且令重陽節吃柿子,以示紀念。
清代、民國——又叫女兒節
在明代時,已有“(九月)九日,父母家必迎女歸寧,食花糕”的習俗,但并沒有“女兒節”的說法。
到了清朝《大興縣志》則有:“九月九日,父母家必迎女歸寧,亦曰女兒節。”
重陽節有什么傳統食物?
吃滋耙
重陽節吃滋耙就不單單是為了想要盼個彩頭了,只不過在這一天吃滋耙會有另外一種風味。重陽節吃滋耙,然后看著五湖四海的人聚集在一起,來到同一個地方祈福也是比較壯觀的一個場景了。
吃重陽糕
其實重陽糕就是花糕,只是換了一種叫法而已。不過在這一天吃花糕主要還是為了讓以后的日子變得紅火起來,畢竟大家都希望在此節日上獲得不錯的收獲,所以說吃什么就顯得比較重要了。
煮羊肉面
羊肉面也是重陽節的時候一大重頭戲,羊和陽是屬于同音字,所以說在這個時候吃羊肉面也是為了能夠盼一個好彩頭。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在這一天宰羊,然后滿滿的吃上一頓,這就寓意著能夠把好運帶到全身。
喝菊花酒
菊花酒也是重陽節的時候必備的飲品之一。菊化酒主要的作用還是要提到去除晦氣,把以往身上不好的東西祛除。從很古老的時候菊花酒就已經在重陽節的時候廣為流傳了,菊花酒不僅可以讓我們的運氣提升,而且這種酒類還可以讓身體變得更加強壯,最適合那些老一輩的人想要在重陽節獲得一副好身體了。
文章來自祖父筆記,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