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qrv8.com/wp-content/uploads/zufubiji.jpg)
標題一出來,必定許多人會感覺古怪,莫非不是每兩小時一個時辰嗎?我的答復:還真不滿是兩小時一個時辰!
咱們都知道,古人沒有掛鐘,是以調查地利來判別時辰的。古人調查地利判別時辰,并經過長期實踐,終究劃定確認時辰的辦法:“深夜子時,雞鳴丑時,天亮寅時,日出卯時,早餐辰時,日高巳時,正晌午時,日斜未時,后晌申時,日落酉時,掌燈戌時,人定亥時。”
也就是說,天剛亮為寅,太陽出來時為卯,早餐時刻辰(古時候早餐較遲)……太陽落山時為酉,天亮關門掌燈時為戌,人靜睡覺時為亥。
現代人將一天24小時等分為12個時辰,每兩小時一個時辰,這是經度120度區域的平均值。我國地域廣闊,許多當地地利不一樣,有的當地天亮、天亮時刻不同,所以現代人又發明晰真太陽時算法,依照經度來換算,高于經度120的區域,每多一度加4分鐘,低于120度的區域,每少一度減4分鐘。
比方出世在四川成都的人,經度是104.4度,換算真太陽時就必須在北京時刻基礎上減去約62分鐘時刻。假如出世在上午7點55分的,換算為成都真太陽時則不到7點,依照辰時定時辰則不對,應該是卯時。
假如出世在成都,又是出世在冬天早上7點30分,天還沒亮,更別談日出了,按卯時計時辰則不正確,由于不符合古人“日出卯時”的時辰觀念。還有,冬天天亮得早,像成都不到下午6點就黑定了,現已是古人時辰觀念中的“掌燈戌時”。
許多學者以為,古人調查地利以定時辰的辦法,其實更科學,它處理了地域不同的問題,處理了夏、冬兩季白日和夜間時刻長短改變的問題。本來,每兩個小時一個時辰的算法,真太陽時的算法,均只適用于春秋兩季。由于,春秋兩季白日、夜晚時長距離最小。
而冬天夜間時刻長、白地利間短,夏日夜間時刻短、白地利間長,就不適用現代人的真太陽時計算法了,應該復原到古人核定時辰的辦法上去,即“天亮寅時”、“日出卯時”等。也就是說,冬天夜間每個時辰超越2小時,白日每個時辰缺乏2小時。
有專家以為,夏冬兩季白日、夜間也并非每個時辰等長:冬天子時長達約3個半小時,而午時缺乏一個小時;夏日午時長達約3個半小時,而子時缺乏一個小時。依照消長過度原理看,筆者以為很有道理,認同此觀念。
已然每個時辰的時長跟著地利不斷改變,也不斷在改變,那現代人關于時辰的精算辦法,還有待專家進一步研討,而古人調查地利以確認時辰,到現在看,仍是最精確簡潔的。
所以,以成都冬天早上7點50分為例,這時候天還麻麻亮,應該是寅時;而18點左右,現已天亮“掌燈”了,就該是戌時。其它時辰,能夠依照上述準則類推。
有些命理愛好者,在時辰問題上不明此理,不論是否與命主閱歷相符,動輒為比如多幾分鐘、少幾分鐘就應該依照某某時辰算之類問題,爭吵不休,臉紅脖子粗,青筋老高,真實可笑。
文章來自祖父筆記,轉載請聯絡本站網管!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