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解說

莊子說:“《易》以道陰陽。”盡管《易經(jīng)》沒有清晰運用陰陽的概念,但陰陽確是《易經(jīng)》的中心思維。

古人以山南為陽, 山北 為 陰,以河北為陽、河南為陰。《尚書》有“論道經(jīng)邦,燮理陰陽”之說;《詩經(jīng)》有“既景乃崗,相其陰陽”之句;伯陽父有“陰伏陽迫而有地震”之論。

老子以為六合萬物,皆由陰陽化生:“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范蠡 以為:“陽至而陰,陰至而陽。日困而還,月盈而匡。”

作為解說和發(fā)揮《易經(jīng)》的論文集,《易傳》 《系辭》 以陰陽觀來釋《易》, 以為六合為“易”之門戶,乾為陽,坤為陰,陰陽和合而有六合萬物。在《周易》中,六合二卦便是父與母,震、巽、坎、離、艮、兌便是他們的六個子女,其間震、坎、艮為男,巽、離、兌為女。

有陰有陽,乾為純陽,坤為純陰。乾為父、為天,坤為母、為地。有六合、有爸爸媽媽,然后有六合間的萬物,有由爸爸媽媽所生的子女。《系辭上》說:“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又說:“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六合既代表六合,又代表爸爸媽媽,一起又是陰陽的化身。《序卦》說:

《系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大眾日用而不知,故正人之道鮮矣。

何謂道?《系辭上》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是概念,器即概念的具體化。老子說:“道可道,十分道。”道只可體悟不行言明。一陰一陽之謂道”是《周易》之底子,首要意義是:

萬物皆陰陽。 六合萬物即由陰陽構(gòu)成,陰陽互根,一一貫對 :乾為陽,坤為陰;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晝?yōu)殛栆篂殛帲荒详柋标帲簧详栂玛帲幻麝栍年帲皇铌柡帲唤£栱橁帲粍傟柸彡帲荒嘘柵帲毁F陽賤陰,等等。

陰非純陰,陽非純陽。任何事物的根本特點可所以陰或陽,但陰陽并不是樸實的陰陽,是陰陽之中又分為陰陽的,且陰中有陰陽,陽中亦有陽陰的。陽并非純陽,陽中有陰,陰也并非純陰,陰中亦有陽。比方男為陽,女為陰,但男女中身體有上下,上為陽,下為陰;左為陽,右為陰。

此消彼長。陰陽既不是固定的、停止的,也不是互相對立的。而是此消彼長、此進彼退的交互改變進程。陰陽若是對立,則全部便無法生計而分崩離析。比方春季之時,陽氣升而陰氣降,夏日,陽至盛而陰至衰;秋季則陰氣升而陽氣降,冬天則陰盛而陽衰。

交互感應(yīng)。陰陽不能各自獨立獨行,有必要與對方交互感應(yīng)方可生計。若陰陽別離,不產(chǎn)生交互感應(yīng),則萬物不得產(chǎn)生。卦因爻而成,而爻便是交,即陰與陽的相交,因交而感,因感而應(yīng)。如氣候升而地氣降,二氣交而有泰,故六合相交、上下相交,而“泰”。若氣候升而地氣降,二氣不得交而否。

《系辭》說:“六合絪缊,萬物化醇。男女構(gòu)精,萬物化生。”由于有陰陽的交互感應(yīng),所以才有萬物的生發(fā)。不相交,則無萬物。

陰陽互化。物極必反,陰陽互化,《周易》的根本規(guī)則是,任何事物發(fā)展到高峰,則必定物極必反,老子說“反者道之動”,意即陽極則陰,陰極則陽,陰陽互根。

程頤說:陰陽自身,陰陽的改變,以及陰陽改變規(guī)律性都不是道,道是陰陽改變的次序所表現(xiàn)出來的道理,才叫道。

“一陰一陽之謂道”,看似簡單明了,實則包含豐厚,所以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眾日用而不知。見仁與見智,猶如盲人摸象,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而世人只知道循道而行,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祖父筆記文章,未經(jīng)答應(yīng)不得轉(zhuǎn)載!


隨機文章:

發(fā)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