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口訣怎樣看供奉

太多了 供養,又稱供施、供應、供,是對佛、法、僧三寶進行心物兩方面的供奉而予以資養的行為,是佛具或供物的根本行為。《十地經論》卷三談到供養的品種時說:“供養有三,一為利養供養,衣服臥具等之謂也。二為恭順供養,香花幡等之謂也。三為行供養,修行信戒行等之謂也。”狹義的供養系指利養供養與恭順供養等物質方面的供養。但心行的供養是使物的供養真實具有含義的關鍵所在。《蘇悉地羯羅經》卷下就講,若無涂香、燒香、花及飲食可獻,但誦本性真言,及獻手印,表明得不到供物,但納誠意。之后,獻以閼伽,以其誠意之故,速滿其愿。除此之外,有四種供養,諸部所同,用于全部場合。一謂合掌,二以閼伽,三用真言及慕捺羅(印契),四但運心,宜隨此善品來供養。又在平常供養中,莫過于運心,如世尊所說諸法行中,以心為其首,若能誠意供養者,則滿全部愿。 利養供養的主要內容是善男信女供應僧眾必需品,亦即《四分律》等所指的“衣針銅、尼師壇(坐具)及飲食器”。而和法器聯絡尤為親近的是恭順供養。 所謂恭順供養,是約請在家人所崇奉的佛陀或修行者,而供以飲食或諸莊重具,有一部分與利養供養重合,但因供養目標不同,故而供養的性質也不同。像佛陀這樣有資歷承受恭順供養的圣者稱為“應供”,而利養供養關于一般僧眾也是合適的。關于“應供”的界說,《大乘義章》云:“在外國名為阿羅漢,稱此為應供。如來諸過悉已斷盡,福田清凈,當受供養,故名應供。”有關供養物,則包含供養佛陀生身的“衣服、飲食、臥具、湯劑”,在佛殿上供養的這些明顯只具有象征性含義。別的還有供養法身的“幡、蓋、花、香”等四事(《佛本行集經》榜首)。一起,也有將兩種四事兼并而羅列的“華、香、瓔珞、抹香、涂香、燒香、繪蓋、幢幡、衣服、伎樂”。 恭順供養的內容是從“懸繒、燃燈、散華、燒香”(《無量壽經》卷下),進一步定形而成“涂香、花、燒香、飲食、燃燈”(《蘇悉地羯羅經》卷下)。《大日經疏》又對這些供物予以教理上的解說,以為涂香是凈之義,如人間的涂香能清垢穢、息除熱惱。今行者以虛空之閼伽(即水)來洗刷菩提心中百六十種戲論之垢,以住無為戒。涂之,能除滅存亡之熱惱,得清涼之性,故曰涂香。所謂花,乃生于慈善之義,亦即此凈心的種子在大悲胎藏中萬行開敷,莊重菩提樹,故曰花。燒香是至遍法界之義,天之樹王開敷時,如香氣,逆風、順風天然遍及。菩提之香亦然,隨逐個積德行善,為慧火而焚,為擺脫之風而吹,跟著悲愿力而轉安閑,普薰全部,故曰燒香。飲食是無上之甘露,不生不死之味也,若此果德老練,從而服用其無上之味時,即名為入證,故說為食。所謂燈是如來之光亮破暗之義,系指至果地時,心障盡轉,無盡之慧普照眾生,故曰燈。 相同,在密教中則舉出六種根本供養具即“閼伽、涂香、華鬘、燒香、飲食、燈明”,將此六種各分配施舍、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波羅蜜。或將“嬉、鬘、歌、舞、香、華、燈、涂”八種神格化,各自附于曼荼羅的相應方位上。

祖父筆記文章,轉載請聯絡!


隨機文章: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