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法術全部內容

  法術又稱數術,是古代道教五術中的重要內容。法術以陰陽五行的生抑制化的理論,來估測天然、社會、人事的吉兇,屬《周易》研討領域的一大干流支派。術,指方式辦法;數,指理數氣數。

   法術一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曾經是我國歷史上社會日子中的時髦,但它的內在和外延至今不明晰,在學術界并沒有切當的區分。一般地說,狹義的法術,是專指猜測吉兇的方術;廣義的法術就包含地理、歷法等了。

   狹義的法術學,特指卜筮、堪輿、命理、相術、占夢、擇吉等六種最常見的猜測吉兇的方術。《術藏》一書所選用的[法術]概念,便是指狹義的法術學。廣義的法術學,泛指在中華文化中用以計算未來、趨吉避兇的各種方術體系。一般說來,比如地理、歷法、數學、星占、六壬、太乙、奇門、占候、卜筮、命理、相法、堪輿、符咒、擇吉、雜占、攝生術……

   [3]一部易經,廣闊悉備,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秦始皇焚書時,李斯只見《易經》是卜筮之書,所以未投秦火,這是一大幸事??墒且徊看笠讻Q不像李斯所見的那樣簡略。就以卜筮而論,小而言之,能夠趨吉避兇,講到高深處,則如系辭傳所說:「以通全國之志,以定全國之業,以斷全國之疑」。再就義理而論,由有形的卦爻,到形而上的大路,更是超凡入圣的境地。所以孔子讀易韋編三絕,又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能夠無大過矣?!?/p>

   周易是講改變之道的經文,但改變是事相,是效果,事必有理,用必有禮,理體則不變,所以《易經》有改變的事用,有不變的理體。系辭傳說:「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全國之故」。又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的道,無思,無為,寂然不動,這是解說不變的理體。形而下的器,感而遂通全國之故,這是解說改變的事用。理體是事用的本源,事用是理體的閃現,兩者不行別離。系辭傳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在太極未生兩儀之前,僅僅渾然不動的理體,不見森羅萬象。既生兩儀之后,便有四象八卦,則是改變不居的事用。

   八卦每一卦由三爻構成,再由八卦重之而為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六爻構成,這些都是符號,代表天地人動植礦等萬有事物。學易須先知道這些符號,及其代表的種種事物,再研討卦爻改變的規律,以及卜筮的原理和辦法。因而,周易系辭上下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上下經系辭彖象白話,都要研讀,然后始能觀變玩占。最終有必要思想,人世間與天然界,全部現象瞬息萬變。每一改變都有吉兇禍福之幾,而全部改變盡攝在一卦的六爻之中,系辭傳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又說:「周流六虛,上下無?!梗乙匀祟悶槔嗽谌粘H兆又械纳硇碾[微改變,以及死生之際的明顯改變,盡在這虛設的六道卦爻中來回改變,不能歇息,惟有超出六虛,始能不受困擾。要超出六虛,則須想見六虛是來自太極所生的陰陽兩儀,而陰陽兩儀僅僅一明一暗的幻影。只需看穿這幻影,便能打破時空真相,而歸于形而上的理體,死生周流的問題天然處理。

   周易確是一部奇書,美妙之處就在由事入理,攝用歸體,也便是寓大路于卜筮之中。可是攝用歸體并不簡單,有必要用實在的功夫,那就要舉心動念都須調查有無過錯,到了無過的境地,可謂時間已熟,成果圣人的涵養。孔圣人不自認為圣,所以只期許無大過。

★文章來自祖父筆記,未經答應不得轉載!★


隨機文章: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注